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四项成果
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牵头完成的“空间计算光学立体成像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大口径光学系统杂散光测试技术及应用”“水环境多模态精细光谱观测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全海深无线蓝绿光通信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等4项科技成果顺利通过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的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应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等专家组成的相关评审组,通过线上、线下会议的方式进行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各评审组认为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以上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邵晓鹏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空间计算光学立体成像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果,面向国家空间重大任务需求,完成了多维光场信息计算感知模型、高精度立体信息解译、重建误差修正方法,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多项重大任务中,实现了高精度空间计算光学立体成像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图 邵晓鹏团队、赵建科团队及专家组

赵建科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大口径光学系统杂散光测试技术及应用”成果,面向我国空间大口径相机杂散光测试的重大需求,构建了“多机制耦合 BRDF 参量化模型+多谱段环境空气散射效应理论”,提出了“离轴反射光路+双圆柱型消光腔耦合”测试架构,发明了“大动态探测+系统原位测量”标定技术,成功研制出系列大口径光学系统杂散光测试装备,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某卫星、风云卫星、创新系列卫星、空间引力波探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百余项大口径光学载荷的杂散光性能测试与验收,为载荷设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撑。

图 胡炳樑团队

胡炳樑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水环境多模态精细光谱观测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针对传统水环境监测问题和需求,提出了双光路主动校正连续精细光谱原位分析、近端偏振高光谱凝视遥感观测、自聚焦空基画幅型高光谱成像遥感监测等方法与技术,创建了基于多维多尺度立体协同观测与动态预警预测技术的空-地-水-网一体化业务监测体系,突破了精细光谱、偏振多维、画幅光谱、立体协同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空时水情变化的快速监测,为科学研究和业务观测提供了国产自主可控的技术装备,有力推动了水环境观测监测技术装备领域的进步,相关技术装备已批量用于大型地表水系、生活用水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图 谢小平团队及专家组

谢小平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全海深无线蓝绿光通信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成果,面向我国海洋科考、资源勘探等领域对水下高速信息联通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基于多路时-空并行同步合成的高功率高速光信号产生方法、基于锋芒光束波前动态智能调控的长距离稳态光场传输方法、以及水下强背景光环境下亚光子级信号的大动态自适应提取与重构方法等,研制了水下长距离高速无线光通信系统装备,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于万米海深载人科考、海底无人科学实验等国家重大任务,并在海洋油气管道铺设无人化监测等领域开展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未来各科研团队会根据专家组的建议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扩大应用,创造更多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综合科研处 供稿)

附件下载: